查询
徐惠

徐惠

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妃嫔
徐惠(627 年 —650 年),湖州长城(今浙江省长兴县)人,为唐太宗李世民贤妃。
她自幼聪慧,四岁通晓《论语》《毛诗》,八岁便能作文,曾依父命模拟《离骚》创作《小山篇》,所作诗文盛传。因声名远扬,被唐太宗纳入宫中为才人。徐惠作文敏捷且辞采华丽,不久后,先后升迁为婕妤、充容。
贞观末年,面对朝廷征伐四夷、大兴宫室,致使百姓劳怨的局面,徐惠上疏直谏,言辞恳切,获唐太宗优赏。太宗去世后,徐惠因哀痛过度染病,作七言及连珠诗表明心志。永徽元年(650 年),徐惠逝世。
轶事典故 补充纠错
娇语解围
有一天,徐惠在自己的居住宫殿中,唐太宗下召让她去见驾。她过了很久还没到,唐太宗非常生气。徐惠因此献了首诗:“朝来临镜台,妆罢暂徘徊。千金始一笑,一召讵能来?”唐太宗见后怒气全消了。
花神传说
青岩照影夜流丹,无那清风点粟盘。自是幽香能暗度,月宫飞去不须看。
谚云:八月桂花香,桂花香时人团圆。桂花又名木犀、丹桂,花朵细小,呈淡黄色或黄白色,香气浓郁突出。《瓶史·月表》中说,桂花为八月花之盟主,因此农历八月又称为桂月。
关于桂花花神的传说很多,最广为传诵的,是唐太宗的妃子徐惠。徐惠是一位才情出众的女子,自小聪慧过人,长大后更能说会道,琴棋书画样样不落于人。因为才思不凡,被唐太宗选为妃子。李世民十分欣赏徐惠的才华,常和她一起吟诗作画,她也为后人留下了“仰幽岩而流盼,抚桂枝以凝想。将于龄兮此遇,荃何为兮独往”等诗篇。唐太宗死后,徐惠哀伤成疾,最终成痴,年仅二十四岁就以身殉情,追随唐太宗而去。后人因她才情出众,而且写过咏桂花的诗篇,就封她为桂花的花神。徐惠的故事令桂花香平添了一份沁心蚀骨的深情,一缕幽思自此绽开在八月的心崖。
家庭成员 补充纠错
父母:父亲为徐孝德,母亲是姜化,姜化被封行唐县君,后晋封金城郡夫人。
兄弟:哥哥是徐齐婴,任岐州扶风县令;弟弟徐齐聃,官至中书舍人,后被追赠礼部尚书;另一个弟弟徐齐庄,任殿中尚食直长,睿宗时封长城县子。
妹妹:妹妹徐氏,即唐高宗的徐婕妤。
侄子:侄子徐坚,为徐齐聃之子。
丈夫:丈夫是李世民,即唐太宗。
主要成就 补充纠错
品德与操守:徐惠不干预时事,能以贤德自律,避免后宫因恩宠过厚而产生奸邪和祸乱。如孙之翰认为太宗后宫徐充容受恩顾却不干预时事且能谏争过失,体现了贞观时期后宫良好的政治风气;真德秀肯定徐惠等能遵循古之贤妃贞女警戒君主之道,认为后宫若有此类人能对君主有所补益。
进谏能力:徐惠作为女子进谏难能可贵,其谏疏见解深刻,水平颇高。戈直将徐惠与历史上著名的进谏者相比,认为其谏疏连老师宿儒都难以超越,称赞她很贤能;朱元璋也因徐惠曾上疏劝谏太宗减少工役、战争,而感慨唐妇人见识超过当今儒者。
文学才华:徐惠落笔成文,文辞丰典,诗赋有气骨,被赞为唐初宫廷中的大作家。彭烊称其落笔成文锦绣,文辞与德行相匹配;程允升、颜之推将她与曹大家并提,赞赏其文学才能;贺裳认为徐惠诗饶有气骨,非上官婉儿可比;谭正璧评价她长于骈赋,诗也端雅可诵。
与他人比较:有人将徐惠与长孙皇后相提并论,如杨以任称徐惠为 “又一长孙皇后”,蔡振绅提到长孙皇后善谏辅君,徐惠则继承了这种以谏言辅佐君主的传统。
其他方面:陆昶认为徐惠的词风度端雅,能自矜惜,符合宫妃体制;史梦兰通过诗歌表现了徐惠的才华和受到君王重视的情形;蔡东藩指出徐惠虽为贤妃进谏,却不能抑制太宗的好大喜功;梁乙真称她为唐初宫廷中一大作手;蔡振绅收录了徐惠的名言 “守初保末,圣哲罕兼。业大者易骄,愿陛下难之;善始者难终,愿陛下易之”,认为是千秋不朽的言论 。
人物生平 补充纠错
徐惠出身浙江湖州长城徐氏,乃东海徐氏分支。家族显赫,是南朝梁慈源侯徐文整四世孙女,父亲徐孝德任唐沂果二州刺史,弟弟徐齐聃、侄子徐坚史有记载,妹妹为高宗婕妤且颇具文采,时人将徐氏姐弟三人比作汉朝班氏。
徐惠自小聪慧,五个月能说话,四岁熟读《论语》《毛诗》,八岁便擅写文章,所创作的《拟小山篇》惊艳众人,作品随之流传。唐太宗听闻后,将其召为才人。入宫后,徐惠手不释卷,文思愈发敏捷,诗文更加出彩,深受太宗礼待,其父升为礼部员外郎,她本人也晋升为充容。
贞观末年,唐太宗频繁用兵、大兴土木,百姓苦不堪言。贞观二十二年四月,徐惠伴驾玉华宫时上疏极谏,直指战事劳民、大兴宫殿非为君之道,并劝诫太宗抑制对珍宝的贪念,避免骄纵。其谏言切中要害,得到唐太宗的赞同与赏赐。
贞观二十三年,唐太宗驾崩,徐惠哀痛成疾,拒绝服药,一心求死以侍奉先帝。她作七言诗和连珠表明心愿。永徽元年,徐惠病逝,年仅二十四岁,被追封贤妃,陪葬于唐太宗昭陵石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