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询
林觉民

林觉民

清代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
林觉民(1887—1911年),字意洞,号抖飞,又号天外生,福建闽县(今福州市区)人,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革命烈士。他少年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,推崇自由平等学说,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1年春回国后,写下绝笔《与妻书》,随后参加广州起义,因受伤被俘,最终从容就义,成为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。
轶事典故 补充纠错
一、双名人故居:林觉民与冰心的故居关联
1. 故居渊源与历史变迁
林觉民故居易主:
1911 年林觉民被捕牺牲后,养父林孝颖为避牵连,变卖位于福州杨桥巷 17 号的宅邸,举家迁至早题巷。
举人谢銮恩(冰心祖父)买下此宅,时年 11 岁的谢婉莹(冰心)随家人迁入,直至 1913 年离开福州。
冰心的故居记忆:
冰心在散文《我的故乡》中生动描写过这幢三进院落,提及 “双栖楼”“紫藤书屋” 等场景,回忆童年生活。
现代保护与开放:
2021 年 1 月 30 日,经闭馆提升后,“林觉民(冰心)故居” 对外试开放,成为串联两位名人历史的文化地标。
2. 同一宅邸的双重历史印记
林觉民在此度过婚后时光(1905—1907 年),后因革命活动离家;冰心在此度过童年,宅邸承载了两代名人的生活轨迹。
二、琴瑟夫妻:林觉民与陈意映的婚姻与诀别
1. 成婚与婚后生活(1905—1907 年)
婚姻与居所:
1905 年,18 岁林觉民与 14 岁陈意映成婚,居住于杨桥巷 17 号 “双栖楼”,楼前植蕉梅,环境雅致。
婚后夫妻 “并肩携手,低低切切”,感情甚笃,《与妻书》中回忆 “初婚三四月…… 窗外疏梅筛月影,依稀掩映”,尽显伉俪情深。
思想共鸣与支持:
陈意映支持林觉民的革命活动,加入其创办的女学,接受男女平等思想,带头放脚并学习新知识。
2. 留学离别与最后相聚(1907—1911 年)
留学与探亲:
1907 年林觉民东渡日本,每年暑假返家探亲,直至 1911 年春突然返乡,称 “学校放樱花假”,实则为筹备广州起义。
诀别前的隐瞒与使命:
1911 年 4 月 25 日,林觉民在香港预感到起义凶多吉少,趁同屋同志入睡后,在方巾上写下《禀父书》与《与妻书》,托友人转交家人。
《禀父书》简短悲壮:“儿死矣,惟累大人吃苦…… 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。”《与妻书》则倾诉对妻子的深情与革命理想,“吾作此书时,尚为世中一人;汝看此书时,吾已成为阴间一鬼……”
3. 牺牲后的家庭变故
逃亡与遗书抵达:
林觉民被捕消息传回福州,家人仓促变卖宅邸,陈意映身怀六甲,随夫家迁居光禄坊早题巷。
革命党人辗转送来包裹,内有两封遗书,陈意映读《与妻书》后悲痛欲绝,一度想随夫赴死,被公婆跪求以幼儿和遗腹子为重。
遗腹子与后续悲剧:
1911 年 5 月 19 日,陈意映因悲伤过度早产,生下遗腹子林仲新;林家将林觉民哥哥之女林暖苏过继给她,以慰心灵。
陈意映始终未能走出丧夫之痛,加之生活艰难,在林仲新两岁时(1913 年)郁郁而终,年仅 22 岁。
核心情感与历史意义
故居:同一宅邸见证两代名人的不同人生 —— 林觉民在此孕育革命理想,冰心在此度过童年,成为跨越时代的文化符号。
夫妻:林觉民与陈意映的婚姻短暂而悲壮,《与妻书》既见儿女情长,更显家国大义,陈意映的命运则折射出革命背后的个人与家庭牺牲。
家庭成员 补充纠错
一、长辈亲属
曾祖父:林崧甫
养父:林孝颖(饱学廪生,以诗文闻名,林觉民幼年过继给叔父为子)
岳父:陈元凯(妻子陈意映之父)
二、同辈亲属
妻子:陈意映(1905 年成婚,1913 年因悲伤过度去世,享年 22 岁)
堂兄:林长民(近代政治家、教育家,其女为著名作家、建筑学家林徽因,故林徽因是林觉民的侄女)
三、子女后代
长子:林依新(夭折,具体生卒年未详)
次子:林仲新(1911 年 5 月 19 日出生,为林觉民遗腹子,母亲陈意映因悲伤过度早产,后由祖母抚养长大)
女儿:林暖苏(过继自林觉民哥哥,非亲生,陈意映丧夫后,林家将其过继以慰藉陈意映)
四、侄辈与孙辈
侄女:林徽因(林长民之女,中国现代文学与建筑学领域重要人物)
孙子:林天立、林瑕藩
孙女:林兰、林婷
关系说明
林觉民因幼年过继给叔父林孝颖,故养父一脉为法律意义上的直系亲属,堂兄林长民为养父家族同辈(或亲生父母同辈亲属,具体血缘需结合家族谱系,此处以用户提供信息为准)。
子女中,林仲新为亲生遗腹子,林暖苏为过继养女,体现了当时家族对遗孀陈意映的照料。
侄女林徽因作为林长民之女,与林觉民属堂亲关系,其文学与建筑学成就使家族历史更具文化厚度。
后世纪念 补充纠错
一、福州林觉民故居(暨冰心故居)
地理位置
位于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路 86 号,坐西朝东,为林觉民与冰心(林觉民侄女谢冰心的故居)共同故居。
建筑结构
整体布局:三进院落,四周风火墙环绕,兼具福州传统民居特色。
第一进与第二进:以长廊相连,廊旁植翠竹,营造清幽环境。
第三进:大厅两侧分前后厢房,天井两侧为独立的南、北院。
林觉民居所:位于西南隅,含一厅一房,厅房前有小天井,南卧房窗外原设花台(植蜡梅),小厅东门通 “紫藤书屋”。
历史沿革与保护
1991 年:成立 “林觉民故居暨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”,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,由重庆红岩联线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管理。
展览内容:前庭院、中天井、广州辛亥革命背景、林觉民生平展、卧室复原、冰心与福州的关联。
2006 年:与冰心故居共同成为 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2007 年:历时一年多整修后重新开放,加强文物保护与展示。
二、广州黄花岗陵墓
地理位置
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南麓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,安葬林觉民等广州起义牺牲烈士。
墓园建筑与布局
整体朝向:坐北朝南,建筑宏大肃穆,始建于 1912 年(民国元年)。
核心景观:
墓坊:孙中山手书 “浩气长存” 四字镌刻其上,为墓园标志。
烈士墓:筑于岗陵之上,纪功坊峙立墓后,象征烈士功绩永垂。
墓道:两旁苍松翠柏,点缀八角亭、四方池、石桥等,营造 “黄花辉映碧血” 的庄严肃穆氛围。
保护:
1961 年: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 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建国后加筑围墙,持续维护修缮,为纪念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地标。
核心价值
故居:兼具革命历史与文化名人(冰心)纪念意义,通过建筑布局与展陈,展现林觉民的生活场景与革命思想渊源。
陵墓:作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对辛亥革命烈士的缅怀,体现 “浩气长存” 的革命精神。
主要成就 补充纠错
《禀父书》《与妻书》
人物生平 补充纠错
一、早年经历(1887 年 —1902 年)
1887 年(清光绪十三年):生于福州三坊七巷,幼年过继给叔父为子。嗣父为饱学廪生,以诗文闻名;嗣母善良仁爱。林觉民天性聪慧,过目不忘,由嗣父亲自教导读书。
科举经历:参加科举考试时,无意功名,在考卷上题 “少年不望万户侯” 后离场,放弃仕途。
二、接受新思想与早期革命活动(1902 年 —1907 年)
1902 年(清光绪二十八年):考入全闽大学堂(今福州一中),开始接触民主革命思想,推崇自由平等学说。
1905 年(清光绪三十一年):
18 岁迎娶 14 岁的陈意映为妻。
认为旧教育腐化,赞同邹容《革命军》中 “革命与教育并行” 主张,与进步同学在福建城北创办私学。
在家中办女学,动员妻子陈意映、堂妹林孟瑜等 10 余人入学,亲授国文,抨击封建礼教,介绍欧美社会制度与男女平等思想,推动女眷放脚并进入福州女子师范求学。
革命宣传:
成立读报所,收纳《革命军》《猛回头》等进步书籍,订阅《民报》《苏报》《中国女报》等报刊。
擅长演讲,曾在七星君庙发表《挽救垂危之中国》演说,声泪俱下,被学监断言 “亡大清者必此辈”。
三、留学日本与加入革命组织(1907 年 —1911 年)
1907 年(清光绪三十三年):东渡日本自费留学,初攻日语。
1908 年(清光绪三十四年):转入庆应大学学习哲学,兼修英、德语,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,成为福建分会骨干。
四、参与广州起义与牺牲(1911 年)
起义筹备:
1 月底,同盟会香港统筹部策划广州起义,林觉民从日本回国,赴香港、福建召集革命志士。
4 月 9 日,率 20 余人从马尾赴香港,往返粤港护送起义人员入广州。
诀别与遗书:
4 月 24 日夜,回家探望怀孕的妻子陈意映,谎称 “学校放樱花假”,在香港深夜于手帕上写下《禀父书》《与妻书》。
起义与被俘:
4 月 27 日,随黄兴攻入广州总督衙门,纵火后转攻督练所,与清军巷战受伤被俘。
会审时痛陈革命理想,“革除暴政,建立共和,死亦瞑目”,李准欲劝降,张鸣歧认为 “留之必为革命党用”,遂决定处决。
牺牲:于广州天字码头就义,年仅 24 岁。
人物特质
兼具才学与革命激情,以教育启民智,以行动践理想,牺牲时 “面貌如玉,心肠如铁,心地光明如雪”,被赞 “奇男子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