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诗经》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端,堪称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。其收录的诗歌时间跨度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(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),总计 311 篇。不过其中有 6 篇属于笙诗,仅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,即《南陔》《白华》《华黍》《由庚》《崇丘》《由仪》。《诗经》全方位反映了从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风貌。
关于《诗经》的作者,大多已无从考证。一般认为是由尹吉甫采集,后经孔子编订而成。在先秦时期,它被称作《诗》,也有人取其整数将它叫做《诗三百》。到了西汉,《诗经》被尊为儒家经典,从此有了《诗经》这个名称,并一直沿用至今。在内容架构上,《诗经》分为《风》《雅》《颂》三个部分;在表现手法上,则分为《赋》《比》《兴》。具体而言,《风》囊括了周代各地的民间歌谣;《雅》属于周人的正声雅乐,又细分为《小雅》与《大雅》;《颂》是周王庭以及贵族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,进一步分为《周颂》《鲁颂》和《商颂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