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询
僧璨大师

僧璨大师

隋代 鉴智禅师,禅宗第三祖
僧璨(约公元 510 年 - 606 年),又名僧粲,是中国佛教禅宗三祖。他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,得授衣钵后成为禅宗三祖,入寂前传衣钵给道信,使其成为禅宗四祖。僧璨著有《信心铭》传世,该作品被认为是禅宗经典之一,和牛头法融禅师的《心铭》有异曲同工之处。
轶事典故 补充纠错
僧璨最初以白衣身份拜谒来舒州司空山(今安徽安庆市岳西县店前镇)避难的禅宗二祖慧可祖师,经其点拨、印可和传法后成为禅宗三祖。1982 年杭州出土的大隋开皇十二年(592 年)铭文砖,刻有僧璨大师于舒之皖公山岫隐化并结塔供养、道信为记的文字,与现代佛教典籍相符,较为可信。僧璨出家后,遇周武灭佛便隐居在舒州皖公山(今安徽境内),常往来于岳西县店前镇司空山,居无定所达十余年不为人知,期间曾与道友游广东罗浮山后又返回舒州,于隋大业二年(606 年)圆寂,后被唐玄宗谥为鉴智禅师,被尊为禅宗第三祖。
主要成就 补充纠错

推动禅宗中国化:

在禅宗发展史上是重要坐标,初祖达摩将禅法带到中国时遇而未信,二祖慧可时信而未修,到僧璨时实现有信有修,使禅宗逐渐中国化并畅行于世,成为汉传佛教中最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。

改造发展禅宗:

一是改变弘法对象,变面向达官显贵为面向下层群众,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;二是改变弘法场所,变在都市城廓建寺院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;三是改变修行方式,变居住无常的 “头陀行” 为公开设坛传法;四是改变传教形式,变 “不立文字” 为着经传教,精心著述《信心铭》,以诗体写成,从多方面阐明义理,为禅宗以文字总结修习经验开创理论先河,有学者称《信心铭》是禅宗第一部经典,与《六祖坛经》并称最中国化的佛门典籍。

传承禅宗衣钵:

曾跟随二祖慧可学佛数年,后得授予衣钵成为禅宗三祖,在入寂前,传衣钵于弟子道信,为禅宗四祖,确保了禅宗法脉的延续。

人物生平 补充纠错
在禅宗发展史上,三祖僧璨是关键坐标。初祖达摩将禅法传入中国时人们遇而未信,二祖慧可时信而未修,到僧璨才实现有信有修。
僧璨对禅宗汉化改造发展有明显表现:一是弘法对象由达官显贵变为下层群众,改变靠上层弘法策略,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;二是将建寺院场所从都市城廓转为深山僻壤;三是从居住无常的 “头陀行” 转变为公开设坛传法;四是从 “不立文字” 转变为着经传教,他精心著述《信心铭》,以诗体写成,阐明义理,是禅宗第一部经典,与《六祖坛经》并称最中国化佛门典籍,开创禅宗以文字总结修习经验的理论先河。
隋炀帝大业二年(606 年),僧璨说法时合掌立化。唐天宝四年(745 年),舒州别驾李常取其遗骨火化得五色舍利 300 粒,用 100 粒塑三祖像并建三祖舍利塔。唐乾元元年(758 年),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 “三祖山谷乾元禅寺” ,公元 772 年,唐代宗李豫谥僧璨 “鉴智禅师”,赐塔名 “觉寂塔”,如今的塔经多次重修,结构精巧,有唐代塔基、宋代塔刹、明代塔身等。

禅宗自达摩西土东来,二祖慧可断臂求法,传至三祖僧璨实现中国化,畅行于世,成为汉传佛教中极具中国特色的宗派之一。

三祖僧璨大师于隋大业二年(606 年)入寂。入寂前,他表示别人看重坐着入灭,而自己要立化以显生死自由,随后攀着树枝奄然而化;还有说法称他在一次为众说法后,在法会大树下合掌立终。僧璨世寿不详,后被唐玄宗谥为 “鉴智禅师”,其塔获谥 “觉寂之塔”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