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询

禀父书

不孝儿觉民叩禀:父亲大人,儿死矣,惟累大人吃苦,弟妹缺衣食耳。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。大罪乞恕之。
补充纠错
上一篇诗文: 感皇恩·滁州为范倅寿
下一篇诗文:没有了
译文及注释 补充纠错
尊敬的父亲大人,不孝的儿子觉民写信给您:我已经离世了,只希望让您承受生活的艰辛,弟弟妹妹们可能会因为我的离去而衣食无着。然而,我这样做对全中国的同胞是有很大益处的。请您原谅我这个大错。

参考资料:
每日诗词
展开↧
创作背景 补充纠错

《禀父书》是林觉民于1911年4月24日在香港写给父亲的一封信。

一、时间背景与行动轨迹
1911 年 4 月:受同盟会第十四支部派遣,林觉民回福建联络革命党人、筹集经费并招募志士,准备赴广州参加起义。
4 月 24 日(农历四月廿四):
夜访家人:临行前回家探望父母及怀孕的妻子陈意映,谎称 “学校放樱花假”,隐瞒起义计划。
赴港筹备:随后率第一批义士从马尾港登船前往香港,入住滨江楼,为起义做最后准备。
二、遗书写作细节
写作时间:4 月 24 日夜,待战友入睡后,意识到起义风险极高,生死未卜,遂提笔写诀别书。
写作载体:
《与妻书》:写于一块白方巾上,篇幅较长,倾诉对妻子的深情、革命理想及必死决心。
《禀父书》:不到 40 字,简短悲壮,向养父致歉并表明牺牲为 “补于全国同胞”。
核心情感:
对家人的不舍与愧疚(如提及妻子怀孕、担忧父母弟妹),但更强调 “为天下人谋永福” 的革命信念。
三、信件传递与家人发现
传递方式:广州起义失败后,有人秘密将两封信于半夜塞进福州林觉民家门缝。
发现过程:次日清晨,家人才发现这两封遗书,此时林觉民已牺牲,陈意映才得知丈夫的真实使命与永别之意。
历史意义
两封遗书是林觉民 “舍小家为大家” 精神的集中体现,《与妻书》更因深情与大义并存,成为中国近代革命文学的经典篇章,展现了革命者的人性光辉与理想信念。


参考资料:
百度百科
展开↧
赏析 补充纠错
这是一封林觉民烈士在黄花岗起义前写给父亲的诀别信,充满了对家人的深深歉疚和对国家民族大义的坚定抉择。他以大无畏的精神,预见了自己的牺牲,但更关心的是家人和社会的未来。通过这句话,我们看到了一个既深爱家庭又胸怀天下的革命者形象,他的牺牲精神和责任感令人动容。

参考资料:
每日诗词
展开↧
诗文作者
林觉民
林觉民
林觉民(1887—1911年),字意洞,号抖飞,又号天外生,福建闽县(今福州市区)人,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和革命烈士。他少年时接受民主革命思想,推崇自由平等学说,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。1911年春回国后,写下绝笔《与妻书》,随后参加广州起义,因受伤被俘,最终从容就义,成为“黄花岗七十二烈士”之一。

2 篇诗文

分享链接